找到相关内容43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佛教及峨眉山僧侣

    一佛像,为双范合铸的圆雕佛像,与树干成一体,像为坐式,高5.6厘米,宽3.5厘米,头顶有高肉髻,圆眼高鼻,眉毛隆起,鼻梁修长,两眼平视,神态端庄,身着宽松长衣,结跏趺坐,右手前伸,手掌直立,五指并拢,...

    杨耀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11162812.html
  • 晚唐时期中国禅宗南岳系的白话诗

    句偈曰:“诸漏已尽,梵行已立。所作已辨,不受后有。”此谓之四句成道。  木陈从朗(?-?) 赵州从谂嗣。住婺州。将归寂时,有颂曰:  三十年来住木陈,时中无一假功成。有人间有西来意,展似眉毛作么生。...

    张 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2363123.html
  • 禅宗现代转型之路剖析——兼论吴言生《禅学三书》与当代禅学研究

    出头没的芸芸众生,他们“事不获己,曲为方便”,不惜眉毛扫地,苦口婆心,藉世法而说佛法,“曾向苍溟下浮木,夜接波涛共盲鬼”。勉为其难,绕路说之,“葛藤禅”此谓也。  文字禅肇始于唐代禅宗诸师的语录体言语...

    戴继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5863155.html
  • 西斋净土诗浅释(2)

    自性,不劳重奏女娲笙。  舍利 唐朝语言的‘舍利’即是所谓的春莺,由黑色沾染修长的眉毛并有如朱漆所点的眼睛。用浓浓的黄金色涂染而作羽翅,以如同悬挂的碎细碧玉互相扣击的美妙曲韵为其音声。成群地飞翔上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5063188.html
  • 以佛心为己心,以师志为己志 ——泰宁庆云寺慈航菩萨圣迹寻踪

    1959年5月19日,弟子们开缸检视,惊现“肉身不坏,袈裟完好,面呈紫色,眼睛发亮,耳鼻口俱全,唇尚软,身肌尚有弹性,且长出头发与髭须,眉毛亦长了许多”。后被装金,迎归弥勒内院安座供养,成为台湾首尊全身舍利—...

    释本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53463319.html
  • 逆川禅法

    一个“错”。你说错,我也说错!两个人混身落草,反正半今八两,你要拖我下水,你也别想站在岸上!两个人啊,就一起眉毛落地。在这个难解难分的时候,机锋迅利,一般的人如果没有证到这里,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663444.html
  • 禅道澄明意义世界的呈现——临济宗高僧善一如纯及禅法特点

    两部地方禅宗史籍,更分别出自这一禅系的丈雪、善一之手,尤可称为文化史上的佳话。(7)善一曾在丈雪忌日拈香说法云:“双桂(破山)室中,戳瞎顶额正眼,昭觉(丈雪)室中,打失两茎眉毛。带累后代儿孙,东寻西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1763869.html
  • 《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世音变性的影响》文献综述

    图像。其式样继承笈多的古典艺术准则,但体型向着更加修长倾斜,眉毛相连如弯弓,人物姿势也更细腻,失去了浑朴与健硕的风格,追求纤丽优美、丰富的装饰与繁杂的点缀物。佛菩萨像大多体态挺然直立、坚硬有力,变得...

    诸旷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4564597.html
  • 谈文学中的诗与禅理

    新,啼得血流无用处,  不如缄口过残春。  眉毛罅里积山狱,鼻孔中藏师子儿,南北东西无限意,  此心能有几人知?  绿树浓阴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,水晶帘动微风起,  满架蔷薇一院香。  幸然无事鼓风...

    竺摩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1765905.html
  • 马祖“大机大用”蠡测

    马祖“大机大用”蠡测  中山大学哲学系 冯焕珍  一、引言  佛子都明白,诸佛菩萨、历代祖师不惜眉毛拖地、俯身垂教,无非只为无量众生识自本心、见自本性,也就是禅师们所谓见本地风光。既然如此,教法也就必然因人而异了。而且,由于众生宿昔所植德本不同,今生现行三业各异,其慧根浅深有差,他们相互之间、乃至每个个人在任何一个时空点(此即禅师们所谓“机缘”)悟入此境的方法都不能重复,佛教如果不能当机开出无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3966357.html